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,别人却觉得你在放屁?

学会了骑自行车,你还能回想起当初双脚离地那一瞬间的恐惧吗?很难了。 现在的你,被蜜蜂狠狠蛰过一次,看见带刺的虫子就会缩手,你还能像个无知无畏的孩童一样去抓它吗?不可能了。

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,别人却觉得你在放屁?

这就是问题的根源:一旦你知道了某个东西,你就再也无法回到不知道的状态了。

就像你的脑子里装了一个不可逆的软件更新。

1990年,斯坦福大学有个叫伊丽莎白·牛顿的研究生,做了一个让我至今看来都觉得后背发凉的实验。

她把人分成两组: 一组是“敲击者”,另一组是“猜谜者”。

“敲击者”手里有一份歌单,都是那种连三岁小孩都会唱的歌,比如《祝你生日快乐》。他们的任务很简单,就是在桌子上敲出这首歌的节奏。 “猜谜者”的任务,就是听节奏,猜歌名。

我问你,如果是你敲,你觉得对方能猜对多少?

当时的那些“敲击者”非常自信,他们觉得这节奏太明显了,至少50%的人能猜出来吧?

结果呢?极其打脸。

“猜谜者”只猜对了 2.5%。

你没看错,就是2.5%。每40首歌里,只能勉强猜对1首。

为什么会这样?

因为当你在敲击的时候,你的脑子里是自带BGM(背景音乐)的。 你的大脑自动补全了旋律,你的手指随着脑子里的音乐起舞,你觉得每一个节拍都清晰无比,简直就是灵魂鼓手。

但在那个只能听到“哒哒哒”声音的听众耳朵里,你就是在制造一团乱麻的噪音。 根本没有旋律,只有莫名其妙的敲击声。

这就是“知识诅咒”。

你脑子里的BGM,对方听不见。 但你却固执地以为,全世界都共享你的歌单。

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,别人却觉得你在放屁?


为什么大牛反而做不好自媒体?
回到我最熟悉的自媒体领域。

我经常看到很多行业大牛、教授、企业高管,兴致勃勃地杀进短视频或者公众号领域,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,一看阅读二百五。

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这届观众不行,太浮躁,这么干货的内容都不看。”

真的吗?

我点开他们的内容一看,全是只有他们圈子里才懂的“黑话”。他们把那些对于自己来说显而易见、甚至觉得是常识的背景信息,统统省略了。

在他们看来,“我都讲这么浅了,你们还不懂?” 在观众看来,“这人在念经吗?划走。”

这就是典型的“敲击者”心态

大牛们沉浸在自己脑海里的专业BGM里,敲得如痴如醉,却忘了屏幕对面的观众,手里根本没有那张歌单。

这种沟通的隔阂,本质上是因为“元认知”的错位

通俗点说,元认知就是“对自己认知的认知”,就是你知道自己几斤几两。但这个系统很容易出bug。我们会本能地把自己的认知投射给别人,把“我知道”默认为“大家都知道”。

这堵墙如果不推倒,你的账号永远别想做起来。

为什么你觉得自己讲得很清楚,别人却觉得你在放屁?


怎么破局?教你三招“人话翻译术”
既然知道了这是个诅咒,那有解药吗?

有!

第一:强行开启“新手模式”。

苏格拉底有句名言大家都听烂了:“我唯一知道的,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。”

但这话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巨难。

每次我在写文章或者做视频脚本之前,我都会逼自己做一个动作:清空大脑。

我会闭上眼睛,努力回想五年前,当我刚入行、还是个小白的时候,面对这个概念我是什么感觉?那时候我会被哪个词卡住?那时候我最想问什么傻问题?

一定要找回那个“笨拙”的自己。只有当你站在山脚下,你才能教会别人怎么爬山。站在山顶喊话,除了回音,你什么都得不到。

第二:学会做“翻译官”,而不是“复读机”。

很多专家只是在复述课本,而高手都在做“类比”。

如果你要解释什么是“AI大模型”,别跟我扯什么神经网络、参数量。 你就说:“这玩意儿就像是村里那个读过大学的百事通,你问他什么他都知道一点,但有时候也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。”

看,秒懂。

一个好的类比,就是一座桥。它能瞬间跨越认知的鸿沟,把陌生的概念连接到对方熟悉的生活经验上。

以后跟人说话,试着把嘴边的专业术语咽回去,换成一句“打个比方”。

第三:别问“懂了吗”,要问“你说说看”。

这是职场沟通里最大的坑。

当你讲完一堆东西,问对方:“懂了吗?” 99%的人都会点头说:“懂了懂了。”

为什么?因为面子,因为压力,或者因为他以为自己懂了(其实只是听了个响)。

这没用。你要把“确认键”交给他。

你要笑着对他说:“刚才这块比较绕,你能不能用你的大白话复述一遍给我听听?我看我讲清楚没。”

注意,这里有个话术技巧:不要考校对方,而是要把锅甩给自己——“我看我讲清楚没”。

如果对方能用自己的语言把逻辑顺下来,那才是真懂了。如果他支支吾吾,或者只是把你刚才的话背了一遍,那恭喜你,刚才全是无用功,重来吧。

其实,所谓的“情商高”,很大程度上就是摆脱了“知识诅咒”。

那些沟通高手,并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得多,而是因为他们总是能蹲下来,保持和对方平视的目光。

当我们觉得别人笨、反应慢、不可理喻的时候,先别急着发火。

停下来想一想那张桌子。 也许,只是因为你脑子里的那首《祝你生日快乐》声音太大了,大到盖过了对方的困惑。

原创文章,作者:萌祥种树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amaoatao.com/3187.html

(1)
上一篇
下一篇

相关推荐